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汤文选先生,湖北省孝感人。近现代中国画艺术家和美术教育家,创作出一批风格独特,具有浓郁时代气息的精品力作,在当代中国画坛影响深远,被认为是继齐白石之后中国画领域出现的最重要的代表性画家之一,也被艺术界誉为“20世纪最后的写意国画巨匠”。其创作中的思想特点、革新精神、审美趣味,以及他鲜明独特的艺术个性和绘画形式,很值得我们探索研宄。
形式是一个广泛应用于哲学、美学、文学、艺术学等领域的概念词,对其进行研究和评论的学术资源也极为丰富。在中国,对“形式”的理论形态是经验性的,在《新华字典》中将其解释为“某物的样子和构造,区别于该物构成的材料”,可以指事物的表象,也可以指事物的组织结构和表达方式。而在西方文化中,形式的理论形态是思辨的,在《大英百科全书》中将其解释为“对象的外在形状、外观或构造;与其相对的是构成事物的内容。在西方文化中,“形式”一词有多种含义,主要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指事物各部分的比例和位置安排,即要素之间的关系;第二种是指事物的构成、轮廓、媒介、载体,即物质关系;第三种则是指意义,属于意向关系。对形式的研究在美学或艺术学中被定义为美和艺术的组成部分,是美和艺术的本质或本体。总之,形式是一个关键的概念,其对于不同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汤文选写意画的绘画形式在传统构图基础上吸收西方现代构图观念,将传统样式推向多元化、多形态化,从而形成自身构图特点和形式美特征。本文主要通过对汤文选写意绘画中的形式美探究,进行去粗取精,分析提炼和综合研究,详细梳理其绘画构图的形态和图式,从而验证形式法则的美学理论,帮助提高自身的绘画水平和文化修养。
(二)选题的研究内容和现状
汤文选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尤其在大写意花鸟画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国内广受赞誉,也引起了国际艺术界的关注,笔者根据有关资料查找对汤文选写意画形式美在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了以下概述。
在国内研究现状中,汤文选被誉为“20世纪最后的写意国画巨匠”,其艺术成就被广泛认可。他的成名作《婆媳上冬学》不仅在国内获得了高度评价,还在国际上被选入《世界美术全集》;还有发表于各类期刊、报纸网络的黎鸣、张公者、孙美兰、刘翼如、郑慧娴等作者的短评、访谈和追忆性文章,对汤文选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其在笔墨、形韵、意境等方面均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在《名家访谈2006——赋予花鸟以人文》中 ,汤老反复构思、反复调整,在自己发掘的题材中提炼出诗情画意,更强调自然界生灵的人性化特点,赋予它们更多的人的情感,即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感;此外,《汤文选:千锤百炼铸新风》李瑞洪,武汉文史资料。描述了他首创的水墨写意虎,展现了纯朴的民族精神和丰富的审美意蕴。汤文选的艺术生涯跨越了多个时期,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时代变迁,也体现了个人的艺术探索和创新。例如,有研究关注他如何在继承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引入西画的理念和技巧,进行创新和改造;近年来,举办了多次以汤文选为主题的展览,如“东方意象——汤文选·汤立花鸟画展”,展示了他的大写意花鸟画作品,并引发学术界的广泛讨论。另外还有部分文献对构图形式进行分析,如曹如媚,中国画的构图形式及规律,美与时代(中),2024,(04);刘祥,花鸟画构图形式的当代性探析,大观,2023;王红,汤文选写意花鸟画构图研究,中国艺术研究院,2020.《汤文选写意花鸟画构图研究》王红,中国艺术研究院,2020。相对于国内,在国外对汤文选的研究相对较少,但他的作品在国际展览中展出,吸引了国外艺术界的关注,他的风格和成就逐渐被国际社会所了解和认可。
综上所述,汤文选写意画形式美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文章完全深入地对汤文选写意画作品的形式构图进行严谨、系统、全面的归纳、整合和分析探究,所以笔者试图从形式美内涵、发展以及花鸟画的形式美分析多角度出发,对他的写意画创作的构图形式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一、绘画形式美之概述
(一)形式美的内涵和产生
形式,指事物的外形以及各要素的表现方式和组织结构。不同种类的绘画艺术有着不同的艺术形式,作品中的形式是一种“秩序”的存在,形式的美可以通过构图,比例,颜色,线条等来表现,从而艺术作品展现出他们创造的和谐的美与平衡感。对形式美概念的分析,美学家们提出了相应的讨论,如黑格尔提出“内容非它,即形式之转化为内容;形式非它,即内容之转化为形式”,他正确的看待了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所以当艺术家开始工作时,仅仅依靠图像中所呈现的内容是不够的。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必须考虑到这幅画的不同元素之间的关系,组成结构的点、线、面元素以及到形式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在多数艺术形式中,形式美一般会比主题和内容更重要,因为作品的内在意义没有被注意到,而是关注作品的外观。从古至今,形式美的发展变化贯穿于艺术文化当中。在我国原始时期,彩陶外壁和内壁的纹饰刻画代表了形式美的萌发。例如青海大通孙家寨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彩陶盆》作为杰出器物之一,器物描绘了十五人翩翩起舞的场景。五人为一组,共分为三组。舞者各自手拉着手,每组人物之间以平行的竖线和叶纹做出间隔,上下则辅以平行线纹,上部一条,下部四条,整体来看疏密得当,造型概括简练,形象活泼生动,充满形式感。
形式美是重要的,因为它不依赖于对作品的主题和意义的深刻理解,而是依赖于观众对其美的记忆。例如,绘画的目的不是捕捉画家的创作意图,而是通过使用色彩和线条来感受绘画的美。总之,形式美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不仅促进了情感艺术作品的美,而且促进了观众对艺术创作本质和意义的理解。
(二)形式美法则的表现特征
在艺术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形式美作为美学领域的中心概念在艺术世界中越来越重要。“形式美法则”是关于颜色、节奏、线条、形状等元素组合的美学法则。这些法则的存在和使用,不仅提高了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而且对公众的感情和判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式美法则主要包括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变化与统一等几个方面。
1、对称与均衡
对称与均衡可以让艺术作品更具有和谐的美感。对称让艺术作品呈现出平衡稳定的美感,无论是左右对称、上下对称还是轴对称,都能使观众的视线在作品中流畅移动,并突出作品的视觉焦点。均衡是让美术中作品中各个元素达到四平八稳的效果,如形状、线条、色彩的和谐搭配,让作品整体显得更加和谐统一,更具审美价值。
在中国画中习惯采用均衡的方法来使画面达到平衡状态,如我国近现代写意画大师齐白石的作品《自称》(图1-1)则是均衡表现的经典之作。左边墨色较浅而面积大,右边面积偏小却墨色重。因此,从人的视觉心理上看来起左右是均衡的。而图1-2则是利用落款与印章的结合使原本不平衡的画面取得均衡的效果。


图 1-1 图 1-2
齐白石 齐白石
《自称》鼠子册页之一 《自称》鼠子册页之二
2、比例与尺度
在创作过程中,比例与尺度的运用关乎图形与空间内各部分间的大小对比,目的是营造出视觉上的均衡与和谐之美。调整不同形态元素间的大小比例,能够营造出多样化的视觉效果,诸如均衡感、对称美、动态感等。合理的比例可以使创作作品协调舒适,而不合理的比例可以破坏形象的整体结构,引起观者的视觉不适。
而尺度是作品中各部件与整体间的大小协调。通过调节元素与整体的大小比例,能够营造出多样的视觉效应。恰当地放大某一元素,可增强其视觉冲击力;反之,将其适当缩小,则能让整件作品更显精致独特,带来一种舒适和谐的感觉。
潘天寿1958年所作的《荷花水鸟》(图1-2),荷花的弯曲转折处有明显的黄金分割比例的使用,右侧卷曲的荷叶与上部的荷花错落有致。此外,禽鸟与荷花的位置进行等量分割,具有吸引视线的作用,画家在考虑比例的同时,还考虑到物与物之间的高低错落空白的大小、形状变化等。因此,这幅画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活力,而是用酣畅淋漓的笔触和墨迹描绘了清晨的气氛。见《荷花水鸟》结构剖析图(图1-4)。

| 
|
图1-3 | 图1-4 |
潘天寿 |
|
1958年《荷花水鸟》 | 《荷花水鸟》结构剖析图 |
3、节奏与韵律
节奏在音乐领域中,体现了音响运动轻重缓急所形成的规律,赋予音乐以时间感。而在造型艺术范畴,节奏是通过线条、形状和颜色等视觉元素的有序排列来展现的,如线条的重复一样,在绘画中规则的表达产生了一种视觉上的“运动”,给作品带来了生命和能量。因此,艺术家们在绘画创作过程中,遵循节奏与韵律的原则,主动进行构图的设计与色彩的搭配,以此提升绘画作品的意蕴与审美价值。
例如,齐白石的《雏鸡图》(图1-5)中就运用了疏密关系来布排画面的节奏感,由下至上观察可以分为疏--密--疏--密--疏的节奏安排,节奏变化非常明显。除了疏密上的安排,墨色的浓淡也可以看出节奏变化,靠近中心位置的的小鸡墨色较重,而向后面分散的又逐渐变淡,整幅画面呈现出的节奏感极富生活情趣。

| 
|
图1-5 | 图1-6 |
齐白石 |
|
《雏鸡图》 | 《雏鸡图》结构剖析图 |
4、对比与和谐
对比与和谐是通过调整各元素间的对比度,以塑造多种视觉效果及艺术表现手法的关键。对比侧重于利用作品内各元素之间的差异,绘制出明显的对比效果。如明暗的对比、色彩的对立来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写意画中,构建墨与色、色与色之间的对比关系,是艺术家们常用的表现手段。这些对比的运用能够增强画面的视觉张力,还有效地吸引观众的眼球,创造出独具魅力的视觉效果。
我国近现代画家齐白石喜爱使用原色作画,但他一直将墨色作为一种基础颜色,与浓烈的原色形成鲜明对比。例如,他在95岁时画的《祖国万岁》以红花与墨叶的鲜明对比,赞颂了新中国蓬勃生机、繁荣昌盛的生命力量。
5、变化与统一
变化与统一是视觉元素组织的两大原则。变化指艺术家在构图中灵活运用线条、形状、颜色等元素,创造多样的效果,使画面充满生动感和动态美,从而传达情感和思想,增强画面的艺术性和生命力。而统一则是艺术家通过一系列共通元素,如形状、色彩、纹理、线条等,将画面各部分紧密相连,构成有机整体,呈现出和谐、均衡、稳固的视觉效果,给予观众视觉愉悦与美感,使画面具有严谨的内在逻辑和完美的整体性。
在徐悲鸿的《风雨鸡鸣》(图1-7)画中,墨竹丛生象征着民族气节,但是竹叶并没有用单一化的笔墨排列层次,而是在重复中求变化感,丰富了画面层次和空间关系。背景象征着“风雨如晦”的漫漫长空,在明度渐变和线条排列中构筑整体,统一了画面的形式语言。
图1-7
徐悲鸿
1937年《风雨鸡鸣》
(三)形式美对中国画的重要性
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几千年来一直以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形式作为中国绘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依据形式美的规律对中国画产生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首先,构图是形式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构图即谢赫六法中的“经营位置”,是指在画面中划定空间,安排各种图形元素的位置和布局。合理的构图能够使画面更加有力量感和平衡感,引导观者的视线游走,从而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吸引力。例如,在山水画中,画家可以通过构图将山峦、江河、云雾等元素进行组合与安排,营造出或宏伟壮丽或幽静恬淡的山水意境。而在花鸟画中,构图则可通过花卉、禽鸟的位置、数量和姿态的安排,呈现出动感或静谧的意象。
其次,笔墨运用是中国画中独特的形式表达方式。画家通过不同的用笔、用墨技巧以及线条的运用,使作品更富有生动性和艺术张力。墨色的浓淡、干湿、轻重变化能够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念。例如,在绘制花卉时,画家可以运用干笔、湿笔或草笔的不同技法,创造出花瓣的质感、鲜活度和生命力,使观众能够感受到内在的娇艳与生命力,赋予花卉以浓郁的人文观照。
最后,个人风格的形成也是形式塑造契合内容表达的最佳融合。画家通过对传统技法的研习与借鉴,并结合个人的创新和创造,形成独特的艺术个性。个人风格不仅体现在画家的线条、用墨和色彩的运用上,还体现在对主题和题材的选择、表现手法的创新等方面。通过个人风格的形成,画家能够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使作品具有更强烈的个性化和辨识度,进而更好地传达作品内涵。
因此,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需要提前安排画面的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不仅注重外在的形式,还要注重形式所传达出的内在情感。形式是中国画的核心基础,其运用的好坏关系到一幅作品的成败,形式结构的安排应贯穿于绘画的始终。汤文选大师正是在此基础上,对大写意花鸟画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形式美一直贯穿于他的作品之中,并在此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艺术思想,正如他所言“赋予花鸟以人文”。
二、花鸟画中的形式美
(一)笔墨技巧构建形式之美
画家运用中锋、侧锋、逆锋等多种笔法,使线条呈现出丰富的变化。如中锋用笔线条圆润、流畅,可表现物体的挺拔、流畅之感;侧锋则能产生丰富的块面效果,表现出物体的明暗与质感变化,逆峰则受阻较大,笔峰时聚时散,产生一种苍老、滞涩的效果。通过不同笔法的运用,花鸟的形态、神韵得以生动展现,画面充满灵动之美。例如八大山人的作品《荷鸭图》,用简洁的笔墨和夸张的手法,表现出花鸟的独特魅力和神韵。他笔下的景物往往形象单纯,气氛萧条冷落,透露出一种遗世独立的孤寂感。
作画讲究用笔,还须注重用墨。正如清代画家王原祁说:“用笔用墨,相为表里。”有墨无笔,缺少筋料;有笔无墨,缺少血肉。用墨是花鸟画形式美的重要体现,破墨、积墨、泼墨、焦墨等墨法的运用,能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意境。破墨法可使墨色相互渗透、融合,产生丰富的层次变化;积墨法则通过层层积染叠加墨色,增加画面的厚重感;泼墨法能营造出豪放、洒脱的气势。如张大千的泼墨泼彩花鸟画《泼彩描金映日图》,以大面积的泼墨泼彩展现出雄浑、壮阔的意境,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二)章法布局经营形式之美
构图,即画面整体布局之精妙安排,往往涉及诸多细节考量,诸如画面留白的巧妙运用、题跋的独特形式与恰当面积、印章的数量配置与位置布局等。一幅佳作之构图,恰似一局精妙绝伦的棋局,需步步考虑、处处斟酌,方能成就其非凡之美。
汤文选先生于1986年创作的《秋忙时候》(图2-1),以三百余只麻雀布局通过密集的鸟群指向画面中心,鸟群的动态轨迹似S形构图,兼具流动性与引导性。既产生向心力的同时,又以局部鸟翅的展开方向形成离心力,形成动态平衡。在留白的处理上,麻雀群集中于中上部,下方打谷场则用前实后虚、右实左虚的墨色暗示了空间纵深感。同时,右下方的留白处隐现的谷堆需通过题跋或印章补充叙事,稳定画面重心。但由于面积有限题跋不宜过多,否则将破坏右下方的虚实空间,于是汤文选先生采用了行书的题跋形式,仅点明节令和事件:秋忙时候,文选所见,笔法既灵动又不抢眼,配合上印章的朱红色彩点缀于留白区域打破单色调的沉闷。汤文选先生的该幅作品将传统花鸟画的写意精神与现代构成美学相结合,最终成就了这幅充满生命律动的时代佳作。

图2-1
汤文选
1985年《秋忙时候》
(三)色彩变化增强形式之美
花鸟画注重色彩的和谐搭配,不追求过于浓烈、刺眼的对比,旨在寻求一种柔和、雅致的效果。画家根据花鸟的固有色彩进行调配,使画面色彩协调统一,给人以舒适、愉悦的视觉感受。例如恽南田的没骨花鸟画(图2-2),设色清丽,却考虑其大小、位置、呼应、疏密等形式法则,墨色变化搭配色彩效果,增强了画面的形式美感。


图2-2
恽寿平
清代《花卉册》
色彩在花鸟画中还具有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的功能,即谢赫“六法”中的“随类赋彩”。画家根据不同的花鸟形象和创作意图,赋予色彩特定的寓意。该原则指导画家依据绘画对象的本质属性和特点来甄选色彩,这不仅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还提升了其艺术表达力,更深刻地彰显了画作的意境之美与独特的审美意蕴。如红色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吉祥、喜庆,常被用于表现盛开的花朵;白色可象征纯洁、高雅,常用于表现白鹭等鸟类。利用色彩的象征性来传达出画家的情感与思想,呈现传统绘画在色彩使用上的不二方门,因此,在花鸟画创作实践中,“随类赋彩”不仅是技法上的追求,更是艺术家对自然和谐之美的一种表达方式。
(四)造型手法体现形式之美
花鸟画追求在描绘花鸟形态时,既要做到形似,更要追求神似。形似是基础,要求画家准确地表现出花鸟的外形特征;神似则是更高的境界,强调表现出花鸟的神韵、气质和生命力。画家通过对花鸟的细致观察和深刻理解,以精湛的技艺捕捉其最具特征和美感的瞬间,使画面中的花鸟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例如宋代崔白的花鸟画《双喜图》,在准确描绘花鸟形态的基础上,更注重表现其灵动的神态和活泼的生命力。
为了突出花鸟的某些特征或表达特定的情感,画家会对花鸟的形态进行适当的夸张变形。这种夸张变形并非随意为之,而是在尊重对象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使画面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如八大山人的作品,常将鸟的眼睛夸张放大并以白眼青天的姿态,赋予作品一种冷峻、孤寂的神韵,增强了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独特韵味。每一个物体的造型均通过点、线、面的巧妙组合形成。因此,在造型手法上也体现了极为成熟的形式之美。
三、汤文选写意画中的形式表现
汤文选作为当代著名的花鸟画家,其作品以独特的写意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写意花鸟画不仅仅是对自然的再现,更是艺术家内心情感和思想的表达。笔者从汤文选的写意作品出发,探讨其写意花鸟画在形式表现上的多样性、创新性以及情感性,旨在通过对画面结构的形势分析揭示其作品中蕴含的形式美。
(一)汤文选写意画形式的多样性
杰出的美术作品之所以引人入胜,启迪心灵,是因为它们能将寻常之物转化为非凡之景,让“习以为常”变得独具匠心。汤文选先生在《笔墨是情感的真实流露》一文中曾提出:“构图有即兴构图和创作构图。出与入,放与收,松与紧,意在笔先与意在笔后,这些都必须审时度势、辩证施为,处理的好坏,关系到作品的成败。”汤文选先生的写意画正是在构图上展现了极大的多样性,成为吸引观众的一大亮点。
他的作品构图既多样变化又和谐统一。“多样统一”原则指的是,在作品中,形象既丰富多样又遵循规范,不显繁杂;既富有变化又保持秩序,避免零乱;在统一中心中有主,不致单调刻板。这些元素相互有机联系,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这乃是构图形式美感的关键核心所在。汤文选先生构图多采用团块构图形式、对角线构图、三角形构图等。
1.团块构图
在汤文选先生的“斗鸡”系列作品中,经常采用团块构图。1985年作品《战正酣》(图 3-1),画面中两只雄鸡腾空厮打成一团,属于典型的团块构图。这种构图样式的视觉效果增添了画面的场景情绪,同时暗含中国“阴阳五行”太极八卦的哲学认知。
图 3-1
汤文选
1985 年《战正酣》
2.三角形构图
三角形构图样式是很常见的一种构图形式。其主要特点就是稳定、端庄、集中。在《芦塘立鹭》(图3-2 )作品中,汤文选先生巧妙地运用点线面元素来构成倒三角形构图,画面左下方的荷叶用较重墨块形成了一个倾斜的不规则块面,前面的芦苇杆和顶部的白鹭作为“线”和“点”元素遥相呼应,这种形式的构图赋予了图像一种视觉动态,并加强了作品的视觉效果。汤文选的僧人与老虎朝向相对的《伏虎图》( 图3-3)、正在啾鸣的小鸡《寻伴》(图3-4)等作品都是典型的三角形构图形式。

图3-2 图3-3 图3-4
汤文选 汤文选 汤文选
1980年《芦塘立鹭》 1996年《伏虎图》 1987年《寻伴》
3.直立构图
直立式构图强调纵向气势,具有极强的庄重感、肃穆感。汤文选在《壮心》(图3-5),以虎为主体,通过直立虎躯与背景的虚实对比,表现雄浑苍劲的意境,以飞白笔法暗示山岩或云雾,与虎的实体形成刚柔对比的意境美。如此构图形式的还有《喜迎春》(图3-6)、《秋实》(图3-7)等。


图3-5 图3-6 图3-7
汤文选 汤文选 汤文选
1995年《壮心》 1997年《喜迎春》 1995年《秋实》
4.方形构图
由垂直线与水平线构成的方形具有让画面平稳、扩展和加强画面视觉张力等作用,此种构图往往注重边角处理以平衡画面。在《枇杷山鸟》(图3-8)中下方以浓墨枝叶枇杷“压角”,上方以横向的淡墨枝条形成对比变化,与左、右两条竖线形成闭合的方块形态,既突破对称又保持均衡,形成虚实对比与凸显视觉中心的效果。方形构图在画面结构上运用得十分广泛,如汤文选先生1982年所作的《晒场上》作品就具有简洁、整体、方便形体组织等作用,突破了传统花鸟画的满构图模式。


图3-8 图3-9
汤文选 汤文选
1999年《枇杷山鸟》 1982《晒场上》
(二)汤文选写意画形式的传承性
汤文选的写意作品构图既根植于传统经典,又在题材与形式上拓展创新。他通过对八大、齐白石、吴昌硕等前辈大师构图精髓的提炼,结合个人对自然与时代的感悟,形成了“博大沉雄”的独特风格。从而实现了对经典范式的活化传承,成为写意画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重要范例
1.画面结构的虚实相生
虚实相生,是营造意境的一种手法。实境即客观存在的现实事物,虚境则是由实境引发、拓展出的审美想象空间。虚境依托实境得以呈现,实境在虚境统摄下雕琢塑造,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意境独有的结构模式。八大山人的写意画(图3-10)以极简的构图和留白见长,善于通过疏密对比营造意境。汤文选的《墨梅》系列其一的《白梅双雀》(图3-11)作品即体现了这一传统。例如,他在画面中常以单枝梅花斜出,枝干用枯笔勾勒,花朵疏落点缀,背景大面积留白,形成虚实相生的空间感。这种“以少胜多”的构图方式,既呼应了八大“简约清脱”的审美,又通过笔墨的苍劲浑厚赋予画面沉雄之气。

图3-10 图3-11
朱耷 汤文选
清代《鹫梅花图》 1999年《白梅双雀》
2.画面结构的开合呼应
画面结构的开合呼应是关键构图原则。“开”即铺展画面元素,引入情境;“合”是整合元素,让画面成为整体。呼应则是元素在色彩、形状、位置上相互关联,增强和谐连贯,帮助观者感受画面意境。写意花鸟画注重自然天趣与生活气息的捕捉,构图多取法自然物象的动态平衡。汤文选的《村头拾趣》(图3-12)即展现了这一特点:画面以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猪和麻雀之间的互动覆盖下半部分,上方两只麻雀停歇在枝干上,形成上下呼应的稳定结构。这种构图形式既沿袭了齐白石对自然物象的生动提炼,又通过小猪的墨色层次与画面右侧枝干的动态线条,增强了画面的节奏感,极为淳朴有趣。

| 
|
图3-12 | 图3-13 |
汤文选 | 汤文选 |
1984年《村头拾趣》 | 2005年《怜子图》 |
3.画面结构的宾主相宜
汤文选先生对“古厚朴茂”的形式构图具有一定的吸收创造。汤文选的《虎》系列作品中,老虎常占据画面主体位置,背景以山石或草木衬托,形成“主次分明”的经典布局。例如《怜子图》中(图3-13),母虎身躯雄壮,幼虎依偎其身前和一侧,前景以简笔勾勒草丛,整体形式饱满而富有张力,既传承了吴昌硕“古厚朴茂”的笔墨精神,又通过动物细腻的神态刻画赋予作品笔墨的现代性表达。
(三)汤文选写意画形式的创新性
汤文选的写意画创新,本质上是对传统文人画美学的现代重构。他通过笔墨的雄强化、图示的构成化、色彩的象征化及形态的哲学化,将大写意花鸟画从“闲情逸致”推向“崇高宏伟”的精神境界。其作品既扎根于传统文脉,又融入现代艺术思维,为当时中国画的转型提供了重要范式。正如评论家马鸿增所言:“汤文选的成功在于他既‘入古’又‘开今’,在传统与现代的矛盾对立中找到了独特的平衡点。”
1、笔墨形式的创新
汤文选的笔墨语言形式从传统程式到现代张力的重构,融合传统文人画精髓与西方现代艺术的表现性,形成了“博大沉雄”的独特风格。他突破传统大写意花鸟画对“雅淡疏朗”的追求,转而以雄强笔力和水墨张力重构画面节奏。其作品《战正酣》(1999年)(图3-1),注重用笔的块面感与力度以狂草般的线条与墨块构成画面,笔触如刀劈斧凿,将传统中锋用笔与侧锋结合,形成现代感的块面化,既保留“屋漏痕”“锥画沙”的笔法精髓,又赋予画面动态张力。正如他所说“这个题材在农村司空见惯,但我经过艺术加工,使其具有了戏剧性和构图造型的运动美、酣畅淋漓的笔墨美。”
世纪之交,垂老之年、一身病症的汤文选尽管病魔缠身,人体消瘦,沉默寡言,连走路都十分困难,但汤文选在写意画的创作过程中,始终追求笔墨形式的创新。兰花成了这一时期汤文选重点的创作题材。历朝历代的画家都在画传统题材的兰花,汤文选避熟就生,在画兰技法上用笔辣、拙、放;构图简、险、奇。在《风神》(图3-14),该幅作品中的兰草被分为两组,聚散变化和在画面中的比重,各有所区分,整个画面形成向左的动势。兰花浓淡、朝向的微妙变化的在具象和抽象的笔墨间成为画面活泼的成分,丰富了画面也调节画面的留白,从而创作出其画兰独特的笔墨艺术风格。
图3-14
汤文选
1999年《风神》
2、图示结构的创新
汤文选在图式上突破了传统花鸟画的折枝式构图,融入现代构成意识,使画面兼具传统意境与现代形式感。如《无题》(2001年)运用抽象化的空间布局,以似枝似干的抽象线条构成画面主体,结合书法长题的穿插,形成虚实相生的空间节奏,既呼应了八大山人的简约构图,又吸收了米罗的抽象元素,体现了“东方表现性意象”的探索。
在一系列作品中,汤文选先生60岁所作的《山鬼》(图3-15),代表艺术家在内容和形式语言方面具有巨大的创新潜力。汤文选先生塑造的《九歌山鬼》,云气飘飘悠悠地落下来,变成了像豹又像龙的天兽,就这么几笔,巫山山鬼的形象就出来啦。她轻飘飘的,隐匿于画面中,一半藏着一半露着,感觉像是做梦一样。她不是徐悲鸿画的那种含情脉脉的女神,也不是傅抱石画的那种忧郁哀愁的女神。汤文选先生于朴素、虔诚之中渗入适度的夸张变形,显示出作者致力于的图示语言的创新。


图3-15
汤文选
1985年《山鬼》
3、色彩表现的创新
汤文选先生在进行艺术创作时,多以传统水墨作为主要表现形式,不过,他并未拘泥于传统水墨的固有模式。他凭借着对墨色运用的深厚造诣,巧妙地营造出墨色丰富的层次感,或浓淡相宜,或干湿交融,使画面在黑白交织间展现出独特的韵味。与此同时,他还大胆引入局部色彩,以灵动的色彩点缀画面,让原本单纯的水墨世界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观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维度和审美体验。如在《桃花流水图》作品中,表现出水墨的“万彩”,他通过墨色浓淡的对比替代传统设色,以淡墨渲染鱼身、干墨勾勒轮廓,使水墨本身呈现出类似色彩的层次感,达到“墨分千彩”的效果。
此外,他还在局部色彩的象征性有所运用,以胭脂点染桃花花瓣烘托鳜鱼正在游行,在黑白基调中形成视觉焦点,既延续了文人画的“雅致化”传统,又通过色彩的象征性强化了生命力的表达。

图3-16
汤文选
2001年《桃花流水图》
4、造型观念的创新

| 
|
图3-17 汤文选 | 图3-18 汤文选 |
1986年《母子虎》 | 手稿 |
汤文选的形态观念超越了传统花鸟画对物象的象征性表现,转向对宇宙生命本体的哲学思考。其《墨虎》系列将虎从自然属性升华为“人性化”表达,表达出动物之间人格化的自然意象。如1986年《母子虎》中(图3-17),母虎与幼虎的互动,以拟人化的舐犊之情隐喻人类情感,画面通过简化的造型与奔放的笔墨,实现了传统形态语言单一化的创新。
汤文选先生还突破传统花鸟画的雅逸题材,将农村生活的质朴情趣融入画面,进行题材的现代性拓展。1954年汤文选先生创作出了《婆媳上冬学》,该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既有西画的写实,又有国画的写意。他以简洁的线条表现新时代新人物的精神风貌,通过对素描的改造,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画的笔墨表达,既保留了文人画的笔墨趣味,又赋予其现实主义的生活气息,在当时为人物画的创新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
(四)汤文选写意画形式的情感性
汤文选先生的写意花鸟画不仅在形式上多样和创新,更在情感表达上极赋深度。他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无论画什么画都要讲用笔,要有笔墨趣味,这正是中国画艺术的魅力所在。笔墨是情感的真实流露,思想则靠构图表达。”
在汤文选的手稿中(图3-18)我们可以看到汤文选先生作品中的情感化体现,即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移情”表达。“移情”,其实就是把作者的感觉放到事物里去,让这些感觉变成事物自己的一部分,这样它们就成了我们观察的对象。总之,我们把自己的感觉、情绪、意志都放到做的事情里,去创造那些原本不存在的东西,就好像感觉、思想、意志和行动都在我们身边活灵活现的。因而,在他的许多作品中,花鸟不仅仅是自然的象征,更是情感的寄托。
汤文选善于通过形式上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在《月华秋水》中(图3-19),画面以圆月、植物、禽鸟为主,这种简洁的直立性构图使得画面显得干净利落,同时也突出了主体元素的美感。与此同时,作品中的留白处理也极具匠心,给观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仿佛可以感受到秋夜的宁静美好。禽鸟矗立于植物上,画面形成了一个自然的层次感,也是人文精神的象征。月亮的低悬象征着含蓄,禽鸟低垂则代表着内心的平和与沉思。这种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使得画面充满了文化内涵,体现了汤文选先生对自然和人文的深刻理解。
图3-19
汤文选
1991年《月华秋水》
总结而言,汤文选的花鸟画不仅在艺术形式上开拓了新的视野,也在情感表达上引发了观者的深思。通过对其作品的深入分析,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写意花鸟画的魅力所在,以及在当代艺术语境中,如何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现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和谐交融。这种形式美的探索不仅是艺术创作的动力,也是每一位艺术家在追求自我表达过程中的不懈追求。
四、汤文选写意画的形式美对当代绘画的影响
(一)勇于创新,培养画家独特风格
艺术的本质在于创新,而中国画的现代转型更需突破传统范式。汤文选在写意画领域的创新实践,证明了个人风格的形成是艺术家立足当代的核心竞争力。他以"破格"为方法论,将传统文人画的含蓄雅逸转化为雄浑苍劲的笔墨语言,其写意花鸟画通过夸张变形的造型处理,突破传统花鸟画的物象比例,使画面呈现纪念碑式的视觉张力。这种创新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以拙、壮、重、大、厚、沉的金石书法融入画面的笔墨重构,创造出兼具传统意蕴与当代审美的独特风格。
曾任湖北省美术院院长、当代著名花鸟画家陈立言,在大写意花鸟画创作中继承其意象造型观,艺术语言上兼用写实、夸张、象征、寓意等手法。;王顺华以焦墨山水延续其苍润并济的笔墨特征,形成了自我的指墨画法风格;汤立则进一步发展了父亲的大写意范式,将抽象构成与传统笔墨熔铸为更具国际性的现代化视觉语言。这些后学者证明,汤文选的创新之路为当代画家提供了突破程式化创作的可行路径。
(二)大胆实践,丰富个人技法表现
汤文选在形式美上的突破根植于对传统技法的创造性转化与实践探索。他曾提及“中国画用笔本身就是一门学问。谢赫六法中将‘骨法用笔’排列第二位,诸如屋漏痕、折钗股、锥画沙、百炼钢化为绕指柔等,均是书画用笔所应达到的境界。这些形式美是中国画的优秀传统,是其艺术的魅力所在,没有用笔就没有中国画。”
在人物画中,他以篆隶笔法强化线条的骨力,如《说什么我也要入社》中以顿挫有力的线条勾勒人物轮廓,把精力集中在对人物性格、神态的刻画上,形成“骨肉相生”的视觉效果;在花鸟画领域,他突破“墨分五色”的常规,以纯墨色构建《墨荷》系列,通过水与墨的交融碰撞,在黑白两极中演绎出丰富的色彩层次;山水画创作中,他融合传统散点透视与西方构成理念,建立个人的构图法则和样式。1977年他所作的《丹江晨晖 》采用倾斜式构图与动态笔势,打破山水画静态平衡的程式,赋予画面强烈的戏剧性张力。
艺术语言的革新需以传统为根基,通过解构与重组实现当代转化,如在《虎》一系列作品中使用的略方线条,以增强块面的味道,十分具有现代感,并且运用高度精炼的书法线条和丰富的墨色,在方圆、虚实的交织中勾、勒、点、擦、皴、染探索自己的表现技法,追求“拙、辣、苦、涩”的艺术格调。汤文选先生的实践精神启示后辈,技法探索需与思想表达同构,才能实现形式与内涵的共融。
(三)继承传统,推动绘画创新发展
汤文选先生对中国画的前途未来充满了信心,他认为国画是我们民族的艺术精华,民族不会消亡,艺术也不会消亡。这种对民族文化艺术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启示着现代艺术家要坚定文化自信,积极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要有开放的心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使中国画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汤文选的艺术实践充分说明当代艺术家既要注重对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扬,同时也要勇于探索创新,不断尝试新的表现形式和技法,使中国画在新时代中能够继续传承和发展,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汤文选先生的艺术成就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誉,更是湖北画坛的光荣。他的作品将永远载入中国艺术史册,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参考文献
[1]王红.汤文选写意花鸟画构图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20.DOI:10.27653/d.cnki.gzysy.2020.000118.
[2]陈振濂.中国画形式美探究[M].上海书画出版社:201908.251.
[3]张渝.作为种子的光阴——汤文选的艺术旅程[J].荣宝斋,2019,(02):160-177.DOI:10.14131/j.cnki.rbzqk.2019.0009.
[4]郑汇娴.国画巨匠汤文选:千锤百炼的艺术人生[J].档案记忆,2017,(12):22-25.
[5]汤文选.汤文选:笔墨是情感的真实流露[J].公关世界,2017,(02):84-87.
[6]向春艳.当代工笔人物画构图形式探析[D].湖南科技大学,2015.
[7]郑旭媛.论构图形式在绘画作品中的运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5.
[8]李星.构图形式在绘画中的运用[J].大舞台,2011,(06):115-116.
[9]李瑞洪.汤文选:千锤百炼铸新风[J].武汉文史资料,2009,(07):61-64+1+65-66.
[10]林荣妍.形式美的法则及应用[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04):72-75.
[11]万新华.周积寅的中国画论教学、研究事业——从《中国历代画论:掇英·类编·注释·研究》说起[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8,(04):132-133.
[12]黎鸣.天地神韵惟尚尔汤——汤文选先生画赞[J].老年教育(书画艺术),2008,(05):36-38.
[13]张公者.赋予花鸟以人文——汤文选访谈[J].中国书画,2006,(02):46-55.
[14]周颐.绘画形式与形式美探析[J].艺术研究,2005,(04):64-65.
[15]汤麟.神思与画魂——汤文选的艺术世界[J].美术,1994,(06):61-64+22-23.DOI:10.13864/j.cnki.cn11-1311/j.1994.06.011.
[16]吴冠中.绘画的形式美[J].美术,1979,(05):33-35+44.DOI:10.13864/j.cnki.cn11-1311/j.1979.05.013.
[17]顾月.汤文选水墨人物画探析[J].美与时代(中),2022,(04):51-53.DOI:10.16129/j.cnki.mysdz.2022.04.056.
致谢
行文至此,我的大学生涯也正式画上圆满的句号。四年,1460天,35040个小时,在这里的时光我收获很多,有失落、有激情、有欢乐,现在于我而言更多的是留恋。感谢在湖北工程学院的每时每刻,虽然它不是国内顶尖的高校,但是它成就了最好的我。
首先,学贵得师,在此感谢我的导师冯弘老师。可以说,我在大学期间最大的收获便是冯老师教会我的专业知识,但又不限于学业知识,甚至是生活琐事、未来规划。他积极开导、耐心鼓励,待我们极其关心,像极了家里的长辈,有时又像是好友,亦师亦友可谓是在冯老师身上具象化了,感谢您的体谅和包容。
其次,还要感谢各科的任课老师,感谢李波老师的写意花鸟课、书法课堂,让我更加拓展了自己的专业素养,了解到写意画的魅力;感谢张孜老师的书法课,我本身并未接触过书法,但是随着书法课的开展,我的兴趣也被慢慢提起,还有所有其他课程的任课老师,由于篇幅有限,不在此一一罗列,所有人生过客,都是大学送给我最珍贵的礼物。
最后,感谢走得很慢但一直在路上的自己,辛苦了!谢谢你大学期间积极求索,没有荒废人生最美好的岁月。各科课程都有一定的收获,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这并不是你的终点;我有时在想,如果再给我一次大学时光,我是否还会选择将大部分时间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是否还会选择考研,是否还会选择加入学生会?为什么不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不过现在认识到不管选择什么都会有后悔,重要的是既然选择了就坚持做下去,不要再回首时留有遗憾就好,在执行过程中收获的远大于结果本身,因为你已经足够好。
祝生命离岸掌舵,平波致远。